“捷克工业4.0倡议”与 “中国制造2025”对接领域探究

首页    全球视野    “捷克工业4.0倡议”与 “中国制造2025”对接领域探究
2018年5月20日
浏览量:0

    为提高捷克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竞争力,捷克工业和贸易部于2016年2月着手编制“捷克工业4.0倡议”。2016年8月,捷克政府正式批准了该倡议,并在倡议中分析了捷克工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即将可能面临的风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措施。

    2016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捷克,发表了题为“传承友谊,继往开来,开启中捷经贸合作新时代”的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强调,捷克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重要国家,中捷双方要加强优势对接,探索经贸合作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两国企业共建工业和科技园区,实现“中国制造2025”同“捷克工业4.0”的有效对接。

    一、捷克经济发展概况

        捷克是欧洲中部内陆国家,国土面积7.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56万。东部同斯洛伐克接壤,南部毗邻奥地利,西部同德国相接,北部毗邻波兰。近几年来,捷克经济连续保持增长态势,2016年,捷克GDP约为1929亿美元,2017年,GDP增速实现4.6%。2017年,捷克进出口总额达到3422亿美元,同比增长11.9%。我国与捷克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143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其中,捷克对华出口24亿美元,自华进口118亿美元,贸易逆差94亿美元。

        二、“捷克工业4.0倡议”的目标、实施特点和重点方向

        2016年8月,捷克政府正式批准了由工业和贸易部协调和制定的“捷克工业4.0倡议”。该倡议主要由捷克工业和贸易部牵头,并在实施过程中联合其他政府部门、社会界、工业界以及学术界的力量。“捷克工业4.0倡议”分析了当前捷克工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即将可能面临的风险,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措施,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强大的多元化学科基础,以提高捷克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竞争力。2017年,捷克工业和贸易部成立4.0社会联盟,汇集了多方专家和决策者,在“捷克工业4.0倡议”框架下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2017年9月,捷克政府正式批准了“4.0社会行动计划”,将文件流转、教育、劳动力、电子政务、安全、工业、创业和竞争力列为该计划实施的主要支柱。

        (一)深度融入德国工业供应链是捷克提出工业4.0倡议的重要动因

        捷克工业在GDP中的份额约为32%,这一数字在欧盟国家中属于较高行列。捷克工业之所以保持较好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与德国工业的密切联系性。捷克是德国工业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德国以及欧盟其他高度发达国家提供工业领域的各种组件。近几年来,借助地理和经济接近的优势,捷克与德国之间就工业4.0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2016年8月,德国默克尔总理访问捷克,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与捷克信息学、机器人学和控制论研究所就工业4.0领域的合作签署了备忘录。2017年5月,捷克与德国共同实施了侧重于工业4.0领域的联合研究计划。

      (二)引发互联网深度变革是“捷克工业4.0倡议”的实施目标

        倡议设计者表示,倡议实施的重点在于构建数据和数字通信基础设施,让数字化变革适用于教育体系的发展,向劳动力市场引入新工具,创造新的社会环境,在应用新技术和专利技术方面对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总体而言,该倡议是捷克从国家层面提出的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引入互联网的深度变革是政策实施的重要目标。

        具体来看,还包括三个分目标。第一,提高捷克公司参与全球供应链的能力;第二,通过借助实施工业4.0来发展更为高效的制造业,减低制造成本,加速制造流程,使生产资源进行高效配置;第三,加强与研发机构、行业协会、大学以及科学院等机构的合作,共同为捷克软件开发、专利、生产线和出口技术提供智力支持。

        (三)倡议实施的资金主要依赖于其他现行规划项目

        捷克在实施工业4.0倡议过程中改变了为项目直接注资的做法,而是通过目前正在实施的其他项目的资金共同来推进4.0倡议项目的实施,这些项目主要是国家相关部委以及捷克技术署正在实施的项目。例如,由捷克工业和贸易部管理的企业和创新竞争力项目(OP PIK)的支持资金为45亿欧元,该项目框架下专注于科学研究以及建立业务伙伴之间联系的相关项目已批准用于资助“捷克工业4.0倡议”。

        (四)发起“4.0社会行动计划”为工业4.0倡议赋能

        在充分协调捷克国家部委、政府机构、产学研界代表基础上,捷克发起了“4.0社会行动计划”,并在捷克工业联盟基础上成立了六个工作小组,分别是教育工作组、研发工作组、政府议程工作组、私营部门工作组、社会对话工作组和合作工作组。“4.0社会行动计划”特别关注实施关于新技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能源、健康、智慧城市、地区发展、电子政府、宽带基础、物联网等领域的项目。

        三、“捷克工业4.0倡议”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领域探究

        2018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张峰代表团一行访问了捷克工业和贸易部,考察了捷克工业和交通联合会、中捷航空工业协会、斯柯达汽车等机构和企业,为中捷双方未来开展产业深度合作创造了条件。 捷克是传统工业国家,工业历史悠久,汽车及其零配件、机械制造、电气、飞机制造、制药和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新材料是捷克工业的优势领域,许多工业产品,如汽车、纺织机械、机床、电站设备、光学仪器、环保设备、生物制药等领域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上述领域均可称为“捷克工业4.0倡议”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的优先选项。

        第一,汽车工业在捷克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捷克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捷克汽车工业产值在制造业产值中占比约为20%。2017年,捷克汽车产量达141.4万辆,斯柯达汽车公司、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和丰田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是捷克汽车产业的三家龙头企业,2017年,斯柯达汽车产量达85.8万辆,同比增长12.15%,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61%,稳居第一位;韩国现代汽车产量35.7万辆,同比减少0.47%,产量占比25%;丰田标致雪铁龙产量19.9万辆,同比减少9.76%,产量占比14%。捷克有数百家汽车零部制造供应商,世界汽车零部件厂50强有一半在捷克投资,并且越来越多的知名汽车厂家将其设计、创新和技术研发中心设在捷克,从而形成密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使捷克成为世界E汽车制造、设计与研发集中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为提高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捷克投资局专门设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数据库(automotive.czechinvest.org)。太脱拉是捷克越野重卡、军用卡车和特种汽车老牌生产企业,Karosa客车厂(被Iveko集团收购)是捷克最大、也是欧洲名列前茅的客车生产厂。

        第二,机械制造业是捷克最重要的制造行业之一。机器设备制造在捷克有着悠久历史与传统,涵盖了电力设备、化工设备、食品机械、建筑机械、农林机械、机床、矿山机械、冶金机械、橡胶塑料加工机械、纺织机械、印刷机械、皮革加工机械、玻璃及烟草机械、军工机械等。经过十多年重组改造和外资大规模进人,捷克机械制造业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目前,捷克机床、电站设备、锅炉、矿山机械、食品机械、环保设备、纺织机械及军工产品等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

        第三,捷克电气电子工业历史悠久,是捷克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产业之一。销售额仅次于交通运输制造业和冶金业,居第三位。全国电气电子企业超1200家,其中100名员工以上企业250家。电气电子工业主要包括强电流电气技术,计算机,无线电、电视和通讯设备,仪器和自动化设备这四大行业,其中强电流电气技术行业产值占捷克整个电气电子工业产值44%。电气电子工业也是捷克制造业第一大出口行业,出口产品主要有强电流设备、计算机设备和电子配件等,出口地包括德国、荷兰、法国和英国等欧盟国家;进口则主要来自德国、中国、荷兰和日本,产品包括影音设备、电子元件和计算设备等。在过去十年中,该行业吸引外商投资46.3亿美元,占捷克吸引外资总量的30%,仅次于汽车工业。富士康、松下、宏基、西门子等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均在捷克建立工厂和代表处。

        第四,飞机制造业在捷克有较长历史,是传统优势产业。除传统的喷气教练机、轻型战斗机之外,捷克主要生产民用、运动和私人小型飞机,是欧洲仅次于德国的超轻型飞机生产国。每年约生产550架轻型飞机、运动飞机和1400个螺旋桨,产品80%以上出口。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超轻型飞机与传统喷气教练机、轻型战斗机、运动飞机、滑翔机,还有飞机零配件、雷达设备和机场壁管系统,已成为捷克飞机制造业的主流产品。中捷克州是捷克飞机制造业最集中的地区,目前有7家飞机制造企业。

        第五,捷克在制药和生物技术中保持领先地位。捷克对现代生物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捷克科学家杨·伊万杰利斯塔·浦肯野创立了胚胎学;格雷戈尔·孟德尔对豌豆植物的遗传性进行研究,被称为遗传学之父。另外,现代高分子化学家奥托维·赫特莱发明了人工聚酰胺纤维、水凝胶和软性隐形眼镜;米兰·晗塞克博士是无性杂交(又被称作免疫耐受性)的共同发现者。2003年,捷克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四天前的人类胚胎中提取胚胎干细胞并保持其存活取得成功,由此创建了一项新技术,并获得专利。

        第六,捷克纳米技术与机械制造、汽车/航空工业、电子、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商业支持服务等行业,同为捷克鼓励外商投资优先领域。纳米技术是对小于100纳米的材料进行研究和应用的跨学科领域,涵盖范围较广。纳米技术已经并且还将在机械工程、电子、生物技术、医药、发电和环境保护等众多重要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冬杨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工业经济研究所;王琰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国际合作处

    (文章发表在《物联网技术》2018年5月20日)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